Friday, 26 September 2025

「治愈」Curing「医治」Healing


从「治愈」到「医治」:残障神学如何重新诠释耶稣与瘫子的故事

在《马可福音》2:1-12的故事中,我们读到耶稣医治了一位被四位朋友从房顶缒下来的瘫子。传统的解读往往聚焦于耶稣的神性权柄——他能赦罪,也能使瘫子行走。这个神迹成为耶稣神圣身份的明证。

然而,残障神学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具革命性的视角,它邀请我们不再只定睛于“神迹”本身,而是去审视神迹发生时的关系场景。这个视角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理:真正的“医治”,始于“共处”。

一、两种范式:从“治愈”到“共处”

要理解这个转变,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关键概念:

  1. 治愈(Curing):这是一个医学模式的概念,目标是消除疾病、修复身体功能,使个体恢复到所谓的“正常”状态。它关注的是“解决问题”。

  2. 医治(Healing):这是一个整全模式的概念,源于圣经中的 Shalom(平安/整全)。它关乎一个人在身、心、灵及关系上经历恢复与和谐,即使身体的限制依然存在。它关注的是“在脆弱中体验意义与平安”。

残障神学认为,教会和社会常常混淆了两者,急于追求“治愈”,却忽视了更根本的“医治”。

二、重新解读:瘫子故事中的“共处范式”

让我们用这个新的透镜,再看一次瘫子的故事:

  • 传统解读:焦点是耶稣的权柄。瘫子的病得“治愈”是故事的高潮,证明耶稣有赦罪的权柄。

  • 共处范式(The Paradigm of Mutual Accompaniment)的解读

    • 故事的起点是“共处”:故事的开端,不是瘫子的祈求,而是四位朋友“不离不弃”的行动。他们无法“治愈”朋友,但他们选择“与他同在”,并克服困难将他带到耶稣面前。

    • 耶稣看见的是“关系”:经文记载,耶稣“见他们的信心”(可2:5)。请注意,是“他们的”信心——这是一个复数词,指代的是那个由瘫子和四位朋友组成的小共同体所展现出的忠诚、互助和盼望。耶稣回应的,首先是这个珍贵的“共处”关系。

    • 医治的次序意味深长:耶稣首先说:“小子,你的罪赦了。”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,残疾常被错误地与罪挂钩,导致患者被社会与宗教社群排斥。这句宣告,首先恢复的是瘫子与上帝、与社群之间的关系,破除他的“罪人”标签和隔离状态。随后,“拿起你的褥子行走”的身体治愈,则是对这已然发生的、关系性医治的公开确认和印证。

这个解读实现了一个核心的转移:从关注“耶稣如何治好一个人”,转移到“信仰共同体如何成为上帝医治的媒介”。

三、神学意涵:伤痕中的整全

这个“共处范式”的解读,与复活耶稣的形像完美呼应。复活的耶稣并没有抹去手上的钉痕,反而以此作为祂身份的记号(约20:27)。这告诉我们:

  • 完整(Wholeness)不等于无残(Wholeness without scars)。真正的整全,不是回到一个没有伤痕的“理想状态”,而是能够包容我们的伤痕与限制,并在其中找到新的意义与平安。

  • 上帝的作为是“与人同在”。正如道成肉身的耶稣进入人类的具体处境,上帝的医治也常常通过具体的、彼此陪伴的“共处”关系来传递。祂的工作是重建联结,赐下Shalom。

因此,这个故事深刻地连结起“共处”与“医治”信仰共同体(即“共处”本身)就是神圣医治工作的重要媒介。 真正的医治,始于一个包容、携伴的社群,在那里,每个人都能在彼此的脆弱中,经验到上帝接纳的平安。

*********


为什么耶稣先说“你的罪赦了”来回应一个明显的身体疾病?

这个“罪”,在这里主要不是指瘫子个人犯下的某个具体过错,而是指在当时的文化宗教背景下,他所处的一种“隔绝”的状态

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“罪”:

1. 文化宗教层面的“不洁净”与“隔绝”

在公元一世纪的犹太社会,普遍存在一种观念:严重的疾病或残疾是个人或家族犯罪所招致的神罚(参见《约翰福音》9:2,门徒问耶稣:“拉比,这人生来是瞎眼的,是谁犯了罪?是这人呢?是他父母呢?”)。

因此,这个瘫子所承受的,是双重痛苦:

  • 身体的痛苦:无法行动,需要人照料。

  • 社会与关系的痛苦:他被视为“不洁净”的、“有罪”的,从而被排斥在宗教和社会生活之外。他可能不能进入圣殿敬拜,在社区中被边缘化,人们对他避之不及。这种被社群抛弃的“关系创伤”,比身体上的残疾更令人绝望。

2. 耶稣的颠覆性医治:先恢复关系,再医治身体

耶稣的做法是革命性的,他颠倒了人们(包括那四个朋友)对“医治”的期待顺序。

  • 人们的期待:四个朋友和瘫子本人,最直接、最迫切的需求是身体的治愈(Cure)——“让他站起来走路!”

  • 耶稣的洞察:耶稣一眼看穿了更深层次的问题。这个人的核心困境是与上帝、与社群的隔绝。他首先需要的是关系的修复(Healing),是重新被上帝和群体接纳的“身份确认”。

所以,耶稣第一句话“你的罪赦了”,是一句宣告性的赦免。其真正的含义是:

“我代表上帝宣告,那个导致你被排斥、被隔绝的‘罪案’已经被撤销了。你在上帝面前的地位恢复了,你不再是被诅咒的,你是被上帝所接纳的儿女。你现在可以重新回归社群,与上帝、与人共融了。”

这句话,首先医治了他被社会排斥的“关系创伤”。在精神上和关系上,他已经“站起来了”。

3. “赦罪”权柄的争议与印证

当时在场的宗教领袖们心里立刻质疑:“除了神以外,谁能赦罪呢?” 这正好点明了耶稣行动的核心。

耶稣知道他们的疑问,于是提出了一个精妙的逻辑论证(马可福音2:9-11):

“或对瘫子说‘你的罪赦了’,或说‘起来,拿你的褥子行走’,哪一样容易呢?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”——就对瘫子说:“我吩咐你起来,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!”

  • 说“你的罪赦了”是“容易的”,因为这话的效果是看不见、无法当场验证的。

  • 说“起来行走”是“难的”,因为这话的效果必须立竿见影,否则就是谎言。

耶稣用那个可见的、难以否认的身体神迹(让他行走),来印证那个不可见的、但更根本的关系神迹(赦免他的罪)。身体的痊愈,成为了关系修复的可见标志和 seal(封印)

总结

所以,你故事中的解读非常准确:

“耶稣先对瘫子说:‘你的罪赦了。’这先医治了他被社会排斥的‘关系创伤’,让他重新共融于社群。”

这个“罪”,是一种因疾病而被错误赋予的“罪人”标签,以及由此带来的关系上的隔绝状态。耶稣的赦免,首先拆毁了人与人之间、人与神之间那堵隔墙,完成了最深层的医治。然后,“起来走吧”的命令,则让这内在的、不可见的医治,以一种震撼的方式显化出来,让所有人都能看见并信服。


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

  1. Black, K. (1996). A healing homiletic: Preaching and disability. Abingdon Press.

    • 这本书从讲道学角度出发,探讨了如何从圣经的医治故事中宣讲出包容与接纳的信息,而非强化对残障的偏见。

  2. Eiesland, N. L. (1994). The disabled God: Toward a liberatory theology of disability. Abingdon Press.

    • 南希·艾斯兰的这部开创性著作提出了“残疾的上帝”这一震撼概念,指出复活的基督带着伤痕降临,从而将残疾经验置于神学思考的中心,为残障神学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  3. Malina, B. J. (2001). The social world of Jesus and the Gospels. Routledge.

    • 本书通过社会科学方法,重构了公元一世纪地中海世界的社会文化背景,帮助我们理解在当时的社会中,残疾为何以及如何与“罪”和“耻辱”相关联,导致社会排斥。

  4. Swinton, J. (2017). Becoming friends of time: Disability, timefullness, and gentle discipleship. Baylor University Press.

    • 约翰·斯温顿是当代残障神学的领军人物。本书深刻探讨了“治愈”与“医治”的根本区别,并阐述了“在时间中成为朋友”这一实践如何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神学操练和医治。

  5. Theissen, G. (1983). The miracle stories of the early Christian tradition. Fortress Press.

    • 格尔德·泰森对早期的基督教神迹故事进行了深入分析,指出耶稣的赦罪行为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康复,旨在恢复个体在社群中的身份与地位。

  6. Wright, N. T. (1996). 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. Fortress Press.

    • 赖特在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中论证,耶稣的事工核心是恢复神与人、人与人的关系。因此,在瘫子的故事中,赦罪(关系修复)优先于身体医治,后者是前者可见的印证。

  7. Yong, A. (2007). Theology and Down syndrome: Reimagining disability in late modernity. Baylor University Press.

    • Amos Yong 是另一位重要的残障神学家。他从五旬宗神学视角出发,为在当代语境下重新想象残疾提供了丰富的神学见解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