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背景
- 讲座由兴学证基协会举办,主题为“拥抱残疾──共融教育的再思”,探讨教会如何实践共融教育。
- 对残障群体的认识不足
- 教会圈子普遍缺乏对残疾人士的了解,容易忽略他们的属灵需要。
- 关韵韶(中神实践科副教授)举例:一位信主母亲无法为患智障及过度活跃的成年女儿找到合适教会,反映香港教会接纳残障人士的困难。
- 残障人士的福音需要
- 香港有53万残障人士(占人口7.1%),是“未得之民”中的重要群体。
- 关韵韶强调:“神没有忘记他们”,残障人士是最大的边缘群体之一。
- 伤健共融的信仰基础
- 共融不仅是出于怜悯,更是基于公义和敬畏神。
- 圣经提醒:不可欺压弱势群体,因神是他们的“靠山”,欺压他们如同得罪神。
- “双向共融”理念
- 没有残障人士的参与,教会群体是不完整的。
- 基督教的人观强调彼此需要,如同身体各部位互相依存(林前12章)。
- 错误解经带来的伤害
- 某些观念(如“残疾是因犯罪”或“信心不足导致不愈”)扭曲圣经,对残障人士造成二次伤害。
- 类似错误解经包括:
- “受苦是神的旨意,只需顺服”
- “被鬼附或受咒诅才患病”
- 将责任归咎于残障者或病人。
【時代論壇訊】教會如何服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與家庭?中國神學研究院實踐科副教授關韻韶在一講座中表示,留意到教會圈子對殘疾群體的認識非常缺乏,如果自己本身不是職業治療師,也不會留意到他們的屬靈需要被忽略。她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,一位信了主的母親有一位患有嚴重智力障礙和過度活躍的成年女兒,女兒也是差不多一百八十磅的大塊頭,雖然沒事發生時也很馴良,惟一旦遇到刺激便會有很大反應,見過她捉住窗花不斷搖。這位母親想帶女兒一起返教會,可是「找遍港九新界」都無法找到可落腳的教會,「這件事令我心中覺得很難堪,我曾到遠方的阿富汗將福音傳給人,但有些人近在香港,卻無辦法讓他聽到福音。」
現時香港有五十三萬名殘疾人士,佔全港人口7.1%。關韻韶強調,殘疾人士雖然是小眾,卻非少數,「其實未得之民就在我們身邊,殘疾人士是最大邊緣群體之一,神沒有忘記他們。」她指傷健共融不只基於憐憫,更基於公義,而基督教的共融的基礎更是出於敬畏神,「聖經提醒我們,不要欺負弱勢和邊緣的人,不要忘記他背後有『靠山』,他背後有一位主,你欺負他,這位主是看著的,就好像你欺負祂的兒子一樣。」她提到「雙向共融」的概念,是指沒有殘疾朋友的經歷,是我們的缺損,這基於基督教的人觀和群體觀,我們認識神是要藉著群體,「大家就好像手足,你需要我、我需要你⋯⋯好像比較弱小的身體部份,原來在神的設計中,其對整個身體是有貢獻,沒有它是不行的。」
關韻韶更指出一些「帶來傷害與障礙的解經法」,指我們不少觀念是從小被文化所塑造,以至有時會將聖經「看歪了」。她舉例指,好些人面對病患不癒,會萌生「是你信心不足,所以沒有得到醫治」、「你是被鬼附的、受咒詛的」、「你有殘疾,一定是因為你犯了罪」、「順服吧,受苦是神的旨意」等想法。她指這些想法似是而非,實際上扭曲了聖經,將經文的表面意思隨便套在不同情況,更是將責任推到殘疾人士和病人身上,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,令他們成為了犧牲品。
是次講座為興學證基協會在十一月十九日於會址及網上同步舉行的「擁抱殘疾──共融教育的再思」基督教教育論壇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