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10 August 2025


 Image Credit: 
Created by ChatGPT (OpenAI) using AI-generated 3D artwork based on a biblical scene.

致一位特别的姐妹:
当我想到妳时,心中浮现的不只是妳的坚韧与才华,更有那份在黑暗中依然安然行走的从容。妳的生命,就像一首温柔而坚定的诗,提醒我,信心不是等看见才去相信,而是因为认识那位主,就在未见之前,已先信靠祂。

所以,我想为妳写下这段小小的灵修反思,愿它像一盏灯,在我们彼此的生命中,照亮一点温暖的光。

在看不见中,看得更清楚

马太福音20:29-34中,有两个坐在路旁的盲人。

她们无法用眼睛看见耶稣,但她们清楚地认得出祂是谁——“大卫的子孙”。
她们的呼喊,不是出于无助的猜测,而是源自深切的确信:这位经过的人,是应许中的救主。

周围许多看得见的人,却没有这样清楚地认出祂。
他们看着耶稣行神迹,却还在争论位置与权力;
而这两位看不见的人,却凭着听见与信心,抓住了那唯一的盼望。

这让我想到妳——
不是因为妳“看不见”,而是因为妳在生命中,常常比许多“看得见”的人更清楚地看见事情的本质,更敏锐地分辨什么是真实、什么是虚浮。
妳的智慧与眼光,不被视力限制,反而让妳在人生的许多十字路口,比别人更坚定、更从容。

耶稣停下脚步,问她们:“要我为你们做什么?”
祂没有假设她们的需要,而是给她们机会表达自己心中的渴望——这是尊重,也是爱。
今天,这个问题也在妳心中回响:
在每一个新的季节,妳向祂表达的渴望是什么?

盲人得看见后,选择了跟随耶稣。
对她们来说,这不仅是视力的恢复,更是生命方向的更新。
而我知道,妳的生命早已作出了这样的选择——无论外在的光线如何,妳早已跟随那位光的源头前行。

亲爱的姐妹,
妳的生命见证了一个真理:
信心,不是靠眼睛的亮度,而是靠心灵与真理的光亮。
愿妳继续在基督的光中行走,也愿妳独特的生命视野,继续启发和祝福身边的人。


祷告

亲爱的主耶稣,
感谢祢在我们的生命中放下不同的风景与色彩,让我们彼此欣赏、彼此成全。
我为这位姐妹感恩——祢在她身上放下了敏锐的心灵、丰富的智慧与温暖的情感,使她在人生的路上,无论光线明暗,都能稳稳地跟随祢。
求祢在她的每一步,继续以平安引领,用爱环绕,让她在日常的每一个角落,感受到祢的喜悦与同在。
愿她的生命,像一首温柔却有力的诗,照亮那些正在寻找方向的心,也荣耀祢的名。
奉耶稣的名祷告,阿们。

Saturday, 2 August 2025

教會對殘疾群體缺乏認識 錯誤解經帶來傷害與障礙

活动背景讲座由兴学证基协会举办,主题为拥抱残疾──共融教育的再思,探讨教会如何实践共融教育。

 

    • 对残障群体的认识不足
      • 教会圈子普遍缺乏对残疾人士的了解,容易忽略他们的属灵需要。
      • 关韵韶(中神实践科副教授)举例:一位信主母亲无法为患智障及过度活跃的成年女儿找到合适教会,反映香港教会接纳残障人士的困难。
    • 残障人士的福音需要
      • 香港有53万残障人士(占人口7.1%),是未得之民中的重要群体。
      • 关韵韶强调:神没有忘记他们,残障人士是最大的边缘群体之一。
    • 伤健共融的信仰基础
      • 共融不仅是出于怜悯,更是基于公义和敬畏神。
      • 圣经提醒:不可欺压弱势群体,因神是他们的靠山,欺压他们如同得罪神。
    • 双向共融理念
      • 没有残障人士的参与,教会群体是不完整的。
      • 基督教的人观强调彼此需要,如同身体各部位互相依存(林前12章)。
    • 错误解经带来的伤害
      • 某些观念(如残疾是因犯罪信心不足导致不愈)扭曲圣经,对残障人士造成二次伤害。
      • 类似错误解经包括:
        • 受苦是神的旨意,只需顺服
        • 被鬼附或受咒诅才患病
        • 将责任归咎于残障者或病人。

 以上要经DeepSeek Chat整理归纳。

  原文参考:關韻韶。〈教會對殘疾群體缺乏認識 錯誤解經帶來傷害與障礙〉。《時代論壇》,2022年11月25日。https://christiantimes.org.hk/Common/Reader/News/ShowNews.jsp?Charset=big5_hkscs&Cid=

【時代論壇訊】教會如何服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與家庭?中國神學研究院實踐科副教授關韻韶在一講座中表示,留意到教會圈子對殘疾群體的認識非常缺乏,如果自己本身不是職業治療師,也不會留意到他們的屬靈需要被忽略。她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,一位信了主的母親有一位患有嚴重智力障礙和過度活躍的成年女兒,女兒也是差不多一百八十磅的大塊頭,雖然沒事發生時也很馴良,惟一旦遇到刺激便會有很大反應,見過她捉住窗花不斷搖。這位母親想帶女兒一起返教會,可是「找遍港九新界」都無法找到可落腳的教會,「這件事令我心中覺得很難堪,我曾到遠方的阿富汗將福音傳給人,但有些人近在香港,卻無辦法讓他聽到福音。」

現時香港有五十三萬名殘疾人士,佔全港人口7.1%。關韻韶強調,殘疾人士雖然是小眾,卻非少數,「其實未得之民就在我們身邊,殘疾人士是最大邊緣群體之一,神沒有忘記他們。」她指傷健共融不只基於憐憫,更基於公義,而基督教的共融的基礎更是出於敬畏神,「聖經提醒我們,不要欺負弱勢和邊緣的人,不要忘記他背後有『靠山』,他背後有一位主,你欺負他,這位主是看著的,就好像你欺負祂的兒子一樣。」她提到「雙向共融」的概念,是指沒有殘疾朋友的經歷,是我們的缺損,這基於基督教的人觀和群體觀,我們認識神是要藉著群體,「大家就好像手足,你需要我、我需要你⋯⋯好像比較弱小的身體部份,原來在神的設計中,其對整個身體是有貢獻,沒有它是不行的。」

關韻韶更指出一些「帶來傷害與障礙的解經法」,指我們不少觀念是從小被文化所塑造,以至有時會將聖經「看歪了」。她舉例指,好些人面對病患不癒,會萌生「是你信心不足,所以沒有得到醫治」、「你是被鬼附的、受咒詛的」、「你有殘疾,一定是因為你犯了罪」、「順服吧,受苦是神的旨意」等想法。她指這些想法似是而非,實際上扭曲了聖經,將經文的表面意思隨便套在不同情況,更是將責任推到殘疾人士和病人身上,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,令他們成為了犧牲品。

是次講座為興學證基協會在十一月十九日於會址及網上同步舉行的「擁抱殘疾──共融教育的再思」基督教教育論壇。